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无数英模人物和英雄群体……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八女英烈照片及画像
1938年的那个深秋,她们挽臂踏入刺骨激流,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里。近日,记者分别来到林口县刁翎镇八女投江殉难地遗址、牡丹江市八女投江群雕等地,感受她们“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精神海拔。
八女西征、回师、殉国示意图
“她们用三次抉择 托起了战友生的希望”
展开剩余86%1938年的东北大地,抗战烽火燃遍白山黑水。当年10月,冷云等八名东北抗联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撤离,在乌斯浑河与日军激战至弹尽援绝,毅然投江殉国,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抗日救国的忠诚。她们牺牲时平均年龄不到20岁。
牡丹江市江滨公园的八女投江群雕
“她们本可隐蔽渡河,却选择用生命掩护战友。”83岁的林口县委党史特邀研究员于春芳激动地向记者讲述,“当时行至河边的八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而放弃了渡河。”
八名女战士放弃过河、放弃隐蔽、放弃转移,主动向敌人开枪,暴露自己,诱使敌人向自己分兵。大队战友趁此机会,边打边撤,迅速潜入密林,摆脱了敌人的追击——这是此战中八名女战士的第一次选择。
八女投江殉难地遗址
已摆脱敌人追击的战友们发现八名女战士仍在河岸据守,处境异常险恶。他们又折回来向敌人发起冲锋,想把八名女战士带出来。然而,如此恋战下去必将导致全军覆没。于是,八名女战士对着战友们高喊别管她们,冲出去,抗日到底——这是此战中八名女战士的第二次选择。
八女英雄战斗地遗址
此时,八名女战士的子弹已经打光,手榴弹也只剩三颗。冷云决定带领大家蹚水过河。能过去,就找到军部继续抗日,战斗到底;过不去,宁肯死在河里,也不能投降。冷云的决定,得到大家的一致拥护。随后冷云下达了过河的命令,并向敌群投出了剩余的三颗手榴弹。在“轰!轰!轰!”的爆炸声中,冷云等八名女战士相互搀扶着站起来,向河里走去——这是此战中八名女战士的第三次选择。
“根据抗日将领周保中日记中记录的情况以及现场勘察后绘制的地图来看,八名女战士在当时有生的希望。她们只要渡河,不一定会被敌人发现,但她们三次抉择都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选择了牺牲,保护了大部队。”于春芳老人笃定地说,八名女战士的精神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她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战友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她们不是简单地投江,而是战死在乌斯浑河。”
建设红色地标 传承红色精神
在牡丹江地区,八女投江的故事通过多种形式被铭记和传颂。林口县在乌斯浑河边上建立了八女投江殉难地遗址,石碑旁摆放着人们自发献上的鲜花。“女孩子都是爱美的,来看看女英雄们,左思右想还是觉着鲜花最合适。”一位游客饱含深情地说。
与八女投江殉难地遗址隔江相望的就是八女英雄战斗地遗址、八女与战友露营地遗址。沿着江边小路行走,不远处是八女投江纪念地,拾级而上能够看到八位女英雄的半身雕像以及八女投江纪念馆。
“红领巾宣讲员”了解八女投江历史
“姥姥,你看这个最小的英雄牺牲时才13岁,和我一样大……”一位从杭州回到林口县的男孩,恭恭敬敬地给每一个雕塑鞠躬行礼,“能了解家乡英雄们的故事,是我这个假期最大的收获。”
8月1日,江滨公园的八女投江烈士群雕旁,退役军人正在开展缅怀纪念活动。该群雕是牡丹江市委、市政府1988年8月1日为了缅怀八女烈士的丰功伟绩,在牡丹江畔修建的。群雕长18米、宽6.9米、高8.8米,由中央美院设计,四川美院雕刻而成。基座上的“八女投江”四个大字由原国家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所题。
9时,八女投江烈士群雕不远处的牡丹江市博物馆和烈士纪念馆刚开馆,已经迎来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市民、游客。在三楼的展馆中,陈列着冷云的珍贵遗物,市民可以通过八女露营与战斗地址示意图,八女西征、回师、殉国示意图,八女成长示意图以及八女画像和介绍了解这段历史。
在展馆内,牡丹江市博物馆和烈士纪念馆讲解员王娟正带着“红领巾宣讲员”了解八女投江的故事。“每次讲起这段历史,我都特别难过,她们用生命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勇敢,什么是爱国。我想让更多的同龄人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不辜负她们的付出……”来自牡丹江立新实验小学的“红领巾宣讲员”纪佩含说。
江南实验学校邀请电影《八女投江》中安顺福扮演者寇巧玲为孩子们上红色思政课
活用思政教育 浇灌红色信仰
“八女投江不仅是历史,更是一堂永恒的青春课。”为深化红色教育,牡丹江将八女投江精神融入全市学校的思政课堂。组织学生重走抗联路、在乌斯浑河畔现场教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各校还通过主题班会、情景剧表演、红色研学等活动,让历史“活”起来。
“在背水作战、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八位抗联女战士誓死不屈,宁死不做俘虏,毅然决然投入波涛翻滚的乌斯浑河,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白山黑水间,她们的精神将永存。”牡丹江市江南实验学校教师刘薇带着学生们呈现了一节小学思政活动课《致敬八女英烈,点燃爱国之情》。现场,学生们观看《八女投江》电影片段,感人的故事情节让在场师生几度落泪。电影里烈士安顺福的扮演者寇巧玲受邀与学生们面对面讲述那段历史。
“烈士安顺福为了将一台缝纫机运上山,途中遭遇日寇,她眼睁睁看着自己幼小的孩子被日寇所杀,我不敢想象她作为妈妈当时是何等的心痛。”“王惠民和我年纪差不多,她眼睁睁看着帮助自己突围的父亲牺牲,她的坚强勇敢让我敬佩。”学生们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刘薇老师围绕“情”字进行的沉浸式情感启蒙活动,给学生们以直接的心灵震撼,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爱国火种。
为参加西征,冷云忍痛将两个多月的女儿送给依兰县土城子一位爱国群众抚养,至今仍下落不明;年纪最小的王惠民牺牲时才13岁……从八女投江群雕到林口纪念馆,从博物馆和烈士纪念馆的史料到校园里的红色课堂,先烈们的身影从未走远。她们化作牡丹江的浪花、化作林口的松涛,时刻提醒我们:何以出发,向何而行。
请记住:她们是共产党员、抗联二路军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共产党员、五军妇女团班长杨贵珍、胡秀芝,五军妇女团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朝鲜族)和二路军第四军共产党员、被服厂厂长安顺福(朝鲜族)。
记者:刘晓云 张雪地;摄影:刘晓云 张雪地;视频:刘晓云 张雪地
发布于:黑龙江省配资公司是怎么运作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